□李伟明
《续资治通鉴》从北宋建立之年(宋太祖建隆元年,公元960年)写起。第一卷多次提到李筠这个人。
李筠,并州太原(今属山西)人,是五代十国时期一员勇将,曾事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四朝。《续资治通鉴》第一卷载:建隆元年四月,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之后,诏令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升任为中书令。使者到达潞州,李筠当即打算拒绝诏令,经左右官员劝谏之后才请使者进来,却悬挂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于厅堂,且不停地流泪,把手下们给吓坏了。此后,他拒纳儿子李守节和从事闾丘仲卿的建议,勾结北汉睿宗刘钧发动叛乱,最后兵败投火而死。
李筠这人从亮相伊始,表现就不怎么样。但在他死后,《续资治通鉴》有一段话:“李筠性虽暴,事母甚孝。每怒,将杀人,母屏风后呼筠,筠即趋至,母曰:‘闻将杀人,可免乎?为吾曹增福耳。’筠遽释之。”
原来,李筠虽然性情暴躁,但对母亲很孝顺,每当发脾气要杀人时,其母在屏风后喊他,他立即快步赶过去,而且听母亲的话把要杀的人放了。
李筠不服赵匡胤,后人倒也不好置评。但其本人能力确实存在不足,一方面听不见部属的意见,另一方面与北汉联手,却又所托非人,弄得狼狈不堪。从下属的角度来看,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领导(更何况脾气还这么糟糕)。
但关于李筠的孝心这寥寥数语,却仿佛让人看到了这个人身上的一抹微光。不管这人如何刚愎自用,如何狂躁粗暴,能够如此对待母亲,至少说明身上的人性尚存,还有可圈可点之处。
古往今来,为了利益之争而六亲不认的人比比皆是,王公贵族当中固然很多,寻常百姓当中也不少见。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,便是其中最典型者。从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所杀开始,刘氏内部杀戮不断,直把政权玩得奄奄一息。大人物骨肉相残的情况在史书上并不鲜见,普通人家父子反目、兄弟阋墙的表现则往往没有机会被记录下来,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可以看到。至今我还记得,几十年前,乡下老家有一对兄弟,其年迈的母亲按月份由他们轮流供饭,可遇到大月小月之分时,就被兄弟二人推来推去,以致吃饭没有着落。他们的不孝行为,时常成为村人议论的话题。
亲情(不仅是孝心)是人类最坚固牢靠的感情。古代的“亲亲相隐”制度,便是为了保护亲情不被戕害,因为亲人的背叛将使人走向绝望,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。一个人如果连亲情都不放在心上,那么,哪怕他口号喊得再高大上,也别指望他会“博爱”,会为大家谋利益。当然,重亲情的表现有多种,不是一定要说在嘴上,写在纸上,关键还是看行动。
纪检监察机关办案时,便时常发现亲情的可贵。有些涉腐人员,对什么事情都显得无所谓,甚至自暴自弃。然而,提到亲情,他们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。我亲眼看过,一个平时性格较“硬”的领导干部,在失去自由之后,想起年迈的父母,为自己不能尽孝道而悔不当初,失声痛哭。更多的时候,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和家人写一封信,那基本上是满纸温情,哪怕从不动笔的人,也秒变为抒情高手。这让我们不禁感叹,其实很多人都是具备写作才华的,只不过生活中的其他诱惑让他们的这种能力被雪藏了。当然,另一方面也说明,最好的文章,就是来自于真情的流露,根本无需刻意而为。
《续资治通鉴》第四卷还记了一件事:后蜀被北宋灭亡后,后蜀后主孟昶与其母亲李氏被宋太祖接到京城。宋太祖厚待李氏,劝她不要悲伤,还答应如果平定北汉,可以送她回老家太原养老。孟昶去世时,李氏没有哭泣。她对着儿子的遗体说道:“你不能为江山社稷而死,苟且贪生到今天。我之所以不死,是因为你还活着;如今你死了,我还活着干什么?”于是绝食而死。一个曾经的太后,为了儿子才忍辱偷生,这份母爱,是另一种深重的亲情。当然,与晚辈对长辈的孝心相比,也许,长辈对晚辈的爱护永远会多一些。
中国人历来讲孝。以孝治国的封建王朝,许多皇帝的谥号还得专门加个“孝”字。比如宋太祖的谥号全称是“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”,宋高宗是“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”。至今,我们仍然大力提倡孝文化。媒体没有少宣传这方面的内容。我在一些乡村行走时,还经常看到孝文化的专题陈展。能行孝的人,哪怕他有再大的缺陷,人们也会给予一定的宽容。尤其在机器生产的时代,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或将越发淡化,进养老院养老或将成为一种主流,但,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,孝心、亲情,依然要成为维系人际感情的底线。如果失去了这些,那么,人与机器也就没什么区别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