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李伟明
贵州省政协原副秘书长王进江(曾任遵义市红花岗区委书记)是个“有心人”。据媒体报道,为掩盖自身的腐化堕落行为,王进江煞费苦心地为自己塑造“勤勉奉公”的形象。他经常跟红花岗区的党员干部讲:“今天做的事情今后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,总有一天要秋后算账。”并且,他给自己定下不打麻将不赌博、不乱接触人、不随意收礼的所谓“原则”。
王进江在忏悔录中也写道:“为了掩盖自己贪腐的真实面目,我勤奋工作,经常‘5+2’‘白+黑’,在晚上开会或者周六周天开会,在抗凝冻、抗旱等抢险救灾当中,我都‘深入一线’‘身先士卒’,给身边的干部群众树立爱岗敬业的形象。同时,我私下的另一面却是严重违纪违法,用手中的权力,帮助商人老板谋取私利,收受他们钱财。”(以上引文详见2023年9月13日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7版)
我想,一些群众对官员总是感到不太信任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在干部队伍当中,像王进江这样的“聪明人”时常可见。他们的每一次表演,都在消费官员的信誉度。尽管这些人只是一部分,但在群众眼里,只要遇到了一两个,就容易把他们当作全部。广大干部被这些毫无职业操守的“演员”代表了,真是令人哭笑不得。
王进江的表演,当然不算什么特别出类拔萃。工作这么多年,类似的干部,我也是见得多了。前几年,有一个分量不在王进江之下的官员落马之后,很多与他熟悉的人都对我说:“真是太感到意外了,他怎么会是这样的人?看不出来呀。”然后给我举了些事例。其中一位基层干部说,有一次这个官员去他那里调研,刚好当地的土特产上市了,他便往这个官员车上放了两盒。不料,该官员当即将他臭骂一顿,勒令其搬下去。另一位干部则说,该官员去某乡镇检查工作,当地在食堂接待时多上了几个菜,这名官员当场就拉下脸来,将负责接待的干部拉到一边,怒斥他铺张浪费。正因为如此,在一些干部眼里,这名官员纪律意识极强,不可能会有什么大问题。
我听了一笑了之。自我要求严格的领导,当然是有的,但显然不会是他。曾有和他比较接近的干部私下议论,此人平时特别喜欢弄权,私心重得很呢。仅凭这一点,就知道事情不会那么简单。一个人如果确实做到一尘不染,我想,在权力、利益等方面也会有相应的表现才对。所以我说,像这种人,恐怕是胃口不一般,不收两箱脐橙,只收两箱金条——要收就收大的,根本看不起小的,于是干脆在基层干部面前装一装,博个名声。
还有一个官员,伪装得更好。他曾经一路获遍荣誉,光环加身,一副正气凛然的形象。不料,因为一名更高级别的官员出事,拔出萝卜带出泥,终于让他现出原形。而这时,他刚刚获得重任,主政一方(当地群众庆幸:还好,在这里尚未“大显身手”)。像这种官员隐藏得如此之深,简直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了。
以前我们常说,识别一个人,听其言更要观其行。现在看来,“听其言”固然是不可信的,说一套做一套,满嘴豪言壮语但两手很不规矩的人太多了,基本没谁会这么单纯地听听就信了。而“观其行”,也未必那么可靠了,因为很多官员,从行动上来说,也越来越讲究。他们表现出来的,完全就不是那么一回事,离真相还有不小的差距。上述几名官员,表面上看,那就是一心扑在工作上,清正廉洁讲原则,几乎无懈可击了。在一定时期内,如果没有露出狐狸尾巴,旁人哪里能轻易见识“庐山真面目”?
听其言,观其行,更要究其实。语言说明不了问题,大家能见到的行动也说明不了问题,还是要深究其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,其背后到底是怎么做的。以权谋私者,不管他说得多好听,也不管他装得多高明,其最终总是要“动真格”的。贪腐之类的事,一个人不可能单独完成,而只要两个人以上做的事,便有可能出现破绽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真相总有一天浮出水面。当然,这事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一个过程,但只要久久为功,紧盯不放,就会大有收效。
所以,对公权力的监督,一刻也不能放松。每一个环节,每一个角落,每一个细节,都不能忽略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那些人即使费尽心思,也难以胡作非为,把权力用来做交易。尤其是在工程项目、资金拨付、选人用人等方面,更应当成为监督的重中之重。可以说,管好了这些大事,腐败的空间就所剩不多了。